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23:22 点击次数:65
图片
【作文】
扯闲篇儿(五)门有缝壁有耳
(总01906-文0971)
第二天一早儿,这俩兵丁又来了,张承恩真像他老婆夜里说的,“遭兵丁捉了去”。
张献忠问那两个兵丁,你们抓来的这个人犯了什么罪呀?那两个兵丁就把打窗根儿底下听来的话,学舌了一遍。
张献忠问张承恩,那两个兵丁说的是不是事实,张承恩点头儿应是。
张献忠闻听哈哈大笑,兴奋地说:“街民张承恩,明明是说我张献忠家长,他李自成家短嘛,这是我张献忠定能战胜李自成的吉兆啊!好!好!好!赏!”
张献忠连喊三声“好”,然后,赶忙命人给张承恩打赏,并宣布立马儿释放。
怎么?我白白话了半天,您还说不信,说我在这儿闲扯淡编故事哪——得嘞,信不信由您,咱们这儿有文字为证。
清代学者、诗人彭遵泗,四川丹棱人,乾隆二年进士,官至翰林编修。曾著有《蜀碧》一书,书中记载了明末张献忠在四川的活动。
《蜀碧》卷三里写道:“一小儿闻人俚语曰:'张家长,李家短。’具陈之献。献笑曰:'此我家胜自成之兆也。’遽命释焉。”
这也证实了清人刘景伯在《蜀龟鉴》中所说的:“由是告密之法繁兴矣。”连小孩子听了有人说“张家长李家短”都要去告诉张献忠,以讨赏钱,告密之风盛行可见一斑。
您看完如上文字,是不是觉得,咱们的故事没什么大离格儿的地方儿吧。
有些事情都是口耳相传的,难免有不同的版本儿。虽然不见得是凿凿实实的真实历史,但是,一般来讲清朝人的野史笔记可信度还是挺高的。
据《蜀难叙略》记载:张献忠广开告密之法,派人潜伏探查民间言论,“两三偶语,或夜中灯火,及夫妻子女语言间稍涉不吉,若未平、不稳、断绝、死败之类,次日并左右邻里十家皆斩之……其有不及报,而为他处发觉者,则并查事人亦诛之……”
《蜀难叙略》就是由清代学者沈荀蔚编著的编年体史籍,现存一卷本。
这本书以编年体例系统记述明末清初四川地区战乱史实,重点记载崇祯十七年(一六四四年)至康熙二年(一六六三年)间张献忠入川、清军南征等重大事件,包含江口沉银、蜀藩宗室覆灭、虎患成灾等独特史料。
说到《蜀难叙略》记载的虎患成灾,我想起了另一段记载:康熙二十一年(一六八二年),新任荣昌知县张懋尝带着7名随从抵达荣昌县城履新。当时,虽说正是春天,但驿道两旁田园荒芜、万户萧疏,由重庆府到荣昌的阡陌良田,已有近四十年无人耕种,田里的树林绵延成森林。好在他率领的人除师爷外,均是精壮军士,熟操刀剑。一行人昼行暮宿,终于在第五天下午走进荣昌洞开的城门。时值黄昏,城内除野草残垣,竟无一个人影。张知县好生诧异,令军士敲门询问。门推开,哪知冲出的竟是一群老虎!众人大骇,一番血肉拼杀,两名军士力保知县逃出,其余5人则当即丧生!这一惊心动魄的往事,载于清《荣昌县志》第十九卷上。
图片
怎么说着说着张家长李家短就扯到虎患上来了哪?因为我当兵时部队的团部就设在荣昌县城,谁知那里曾是虎患成灾之地。
咱们再扯回来,综上所述,这张家长李家短的话题并不轻松,还真不是想说就说的。
虽说这张家长李家短的就是扯闲篇儿,可这闲篇儿也不能随便儿扯。嘴边儿上要是没个把门儿的,顺嘴胡吣,弄不好就要惹祸上身。
倘若那张承恩的老婆,把“张家长,李家短”说反喽,说成“李家长,张家短”,岂不是要身首异处了嘛。
不止嘴上要有把门儿的,家门也要关严喽,窗户也要关紧喽。要时时想到门有缝儿,壁有耳。
咱们暂且不再说那张家长李家短的事儿了,咱们再扯两句儿别的闲篇儿。
在元朝杂剧《孟德耀举案齐眉》第二折里有这样儿一句话:“隔墙须有耳,窗外岂无人。”
我觉得,元朝人的这句话对咱们现代人来说也有实际意义,这是提醒咱们说话的时候儿要有防范意识。
特别是那些带有隐私的话,或是不宜公开说的话。想说这些话的时候儿,先要听一听门外是不是有耳,看一看窗外是不是有人,想一想倘若这些话被别有用心的人听了去,会带来什么样儿的糟糕后果。
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打手机,稍不留神,也许就被您身边儿的人听了个凿实。弄不好不出十分钟,那人就转空了您的信用卡。
所以说,即使是平时,也要养成小声儿说话的习惯,别觉得您家的墙厚,没人能听见您说的话。您应该想得到,现在的窃听、录音、录像和监控设备无处不在。
没别的,咱们还是要时时记住那句老话儿——“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”啊!
【作文】
扯闲篇儿(五)门有缝壁有耳
(总01906-文0971-插0420-图04083)
图文:梁佛心
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pg电子水果丛林试玩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